CCT Forums
About CCT
CCT Members
Appliance
Link
   

返回   BMWCCT台灣車主聯誼會 > 註冊車友區 > 『寰宇蒐奇貼圖區』
註冊帳號 討論區幫助 日曆事件 今日新文章 搜尋 CCT購物網


回覆
 
主題工具 顯示模式
舊 2005-08-14, 11:53 AM   #1
leo-shih
註冊車友
 
註冊日期: 2005-08-02
文章: 17
精華: 0
[轉貼]大陸,是台灣人的機會,還是夢魘?

大陸,是台灣人的機會,還是夢魘?
文�藍麗娟

過河卒子往前衝,沒有退路。

製造業在大陸瘋狂設廠、過度擴張,造成供過於求、削價競爭,苦的是台幹;
台灣金融人才到大陸,比關係、比當地化,遠遠比不上大陸「海歸派」。
在大陸,台幹只能當過河卒子,沒有退路。


星期五傍晚。

深圳龍華地區,佔地56萬平方公尺的富士康企業集團(鴻海)鴻富錦保稅工廠。
作業員交班時間,鴻海將近三萬名作業員蜂擁而出。

他,是600位台藉員工中的其中一位。在人潮中,
他拉著一早就準備好的返台行李,匆匆走向廠區大門。
經過老闆郭台銘位於廠區6樓破落的宿舍,他沒有抬頭;
廠區上方,一排猩紅色的英文字幕不斷閃爍:「歡迎再來富士康」,
他笑不出來。闊別台灣兩個月,他只希望趕快回家。

轉搭巴士,踏進香港機場,才呼吸到自由的空氣,腰間的手機卻震動了。
「工廠今天要趕一批東西,沒有你不行,你回來!」主管在電話裡命令。
轉身,他坐上剛才坐的那班巴士,眼淚就要奪框而出。

這是數十萬台籍幹部的處境:過河卒子往前衝,沒有退路。


激烈競爭,加速折舊

誰,讓台幹沒有退路?
答案是:企業競爭與個人前途。

為了低廉勞動力,「台商移植了台灣的加工出口區和產業鏈,
把大陸變成全球最大的加工出口區,」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馬凱說。

這10幾年來,台商相繼移到大陸的塑膠、紡織、印刷、機械零件、資訊電子製造
業,
早已經在大陸內部自成好幾個龐大的產業供應鏈。
「就地生產」、「就地採購」已經是趨勢。
全球最大的個人電腦公司戴爾電腦關掉台灣的採購辦公室,
移到大陸,失去「價值」的,是原任台灣戴爾採購主管的方國健。

產業供應鏈完備,背後的意義是:
企業在大陸瘋狂設廠、過度擴張,造成供過於求、削價競爭。

苦的,是台幹。


第一,加速「折舊老化」。

「我24小時on call,不能關機,」華人最大膠帶廠,四維實業華南區副總經理
賴英
豪說。

同質性廠商增加,產品供過於求,提高了採購商的談判籌碼。
過去在台灣,採購商往往在出貨前一個月就下單,
但是,在大陸,往往不到10天才臨時下單,
「lead time(準備時間)愈來愈短,急單愈來愈多,我的生活很不穩定,」賴
英豪
說。
半夜,賴英豪常常接到電話,必須臨時調度生產、出貨、銷售等事務。
「到大陸來,會加速折舊老化,」52年次的他感慨。
原本白白胖胖的他,去年到大陸的頭十天,
頭髮急速變白、瘦了一圈,很多人嚇了一跳。

在大陸,應酬、講關係是搶訂單的關鍵,許多產業以往在台灣憑專業知識爭取訂
單,
「真可悲,我以前從來不需要應酬,來這邊,他們一喝完酒,我就去付錢,」
一位金融界的台幹淒涼地說。

「你不喝到半夜一點,客戶不讓你走,下個月訂單就沒有了,」
深圳六淳膠粘總經理連存仁道出許多台幹的無奈。
藝林自粘標籤華南總經理林百忍在台灣一年頂多應酬兩次,
但是在大陸,曾經一個月多達二十幾天晚上在應酬,
「為了賺錢,搞不好連命都沒了,」林百忍說。


第二,檢討成本,猛砍台幹薪水。

競爭激烈、產品供過於求,各種成本價格近乎透明。
一家國際運動鞋品牌到大陸尋找代工廠商,直接幫代工廠把各項成本算的清清楚
楚,
連代工廠的利潤有多少,都算好了。
「以前是每年cost down(降低成本),現在是每季,」
位於東莞的沛波電子總經理曾水道指出。

檢討成本,扣掉大陸員工人事成本、關稅、營銷費用,
唯一能砍的,就是台幹的薪水與津貼;
再不然就刪減台幹的員額,換成陸籍幹部。
所以,在大陸的小規模台商企業(員工數大約600名),
僅有兩、三位台幹,負責業務、財務與管理。
許多企業的薪水與津貼,早已逐年大幅縮減,


第三、五年前高薪外派的好光景已經不再。

台幹成本比陸幹高,加以多年來,陸幹的能力已經被台幹培養起來,
許多中階職位「當地化」(localize)。
兩因素相加,造就了令台幹聞之色變的「落日條款」:
企業設定在一定期限內(比如4年),逐年將台幹的薪水與福利降到陸籍幹部的

準。
今年5月,柯達20名台幹一一請辭,「元兇」就是落日條款。


前途賭在大陸,沒退路

企業競爭,逼著台幹在每況愈下的條件下工作;
個人競爭力,卻讓台幹不得不把未來的工作生涯賭在大陸。

在大陸,企管教科書裡的「人力資源發展」不適用於台幹;
真正適用的,是「產品生命週期」:
台幹的價值與競爭力,如同任何一項商品,都有生命週期。
價值沒了,就被丟棄,企業隨時可以從台灣調來新台幹,或是「當地化」。

然而,職業生涯與個人資歷是累積的,在大陸工作三、五年,
資歷、人脈、市場規則、生活與管理模式都在大陸,
萬一被調回台灣,多年的累積,豈不是白費?
於是,台幹「大多數不會想回太灣,回台灣也找不到工作,」
東莞雅新電子副總經理陳阿發說。


在多重壓力之下,台幹只有不斷證明自己的價值。

在台灣母公司「高規格」的壓力之下,
「我不知道我的下一步在哪裡,但是如果我表現好,我的機會會比較多,」
四維實業華南區副總經理賴英豪說。

「要證明自己的能力啊!不然你憑什麼領比大陸人還高的薪水?」
一位鴻海高階主管,天天對旗下的台幹「耳提面命」。
在這裡,每一梯次的台幹,只有三分之一能留的下來,
「比當兵還操,」一位鴻海基層幹部說。
人員折損率高,流動率又大、相互支援程度低,
鴻海的台幹天天拼到半夜,是常有的事。

「來這裡不是來做事而已,還要會帶人。
如果你沒有辦法把(當地的)團隊扎根,這樣你的價值不夠,」
緯創資通中山廠總經理曹之楠說。


自己人打自己人

在台灣母公司要求績效的壓力下,
許多台幹高階主管紛紛主動提議採用各種「當地化」、「落日條款」的手法。

做過深圳交易所、上海證交所等軟體系統整合專案,
凌群電腦中國區總經理黃建勛坦言,
他已經開始逐年縮減台幹的條件(package),增加陸幹的薪水,
現在,已經有一些陸籍工程師的薪水高於台幹。
「我們是永續經營,我必須讓這邊的員工知道,上面的位子不是只有台幹,
只要他做的好,也可以上來,」他說。

「短期出差」的成本低於台幹常駐,
因此,不管在中、小企業,或是大規模的企業集團,都大行其道。
目前,台商給予常駐台幹大約1.3倍的台灣薪水,
再加上食、宿、訪台機票費等津貼,
還要擔心台幹安置家眷或「包二奶」的管理風險。
但是每一、兩個月短期出差,
「只要給他台灣的薪水就好了,很划算,」一位台幹不諱言地說。

從企業經營的觀點來看,確實划算;
但看在中階、基層台幹的眼中,卻是「剝削自己人」的做法。

更甚的是,許多台商企業在台、陸兩地分工不清楚,
所以,台幹為了搶績效,也會反過來跟台灣母公司競爭,
「自己人打自己人」的情形屢見不鮮。

一位任職IC通路商、人在台灣工作的業務人員指出,
每每送IC樣品給系統廠商在台灣研發,
沒想到,產品研發完成,不僅轉到大陸生產,
竟然向大陸子公司下單、購料。
「我這邊辛辛苦苦送樣品,大陸只要撿便宜就可以了,兩邊業績怎麼分?」
一語道出台灣業務人員的辛酸。

既然已經沒有退路了,於是,當台灣政府還在勸說台商「戒急用忍」、「根留台
灣」
時,
有的台幹索性遊說台灣母公司把總部移大陸。

打著「第一家兩岸直接通匯」名號,
台灣的上海商業儲蓄銀行在台商聚集的地區設有據點,近日卻關掉廈門據點,
因為「那裡的台商很多都已經『連根拔起』了,那裡需要兩岸通匯?」
上海商銀上海代表處代表孫國平觀察。


台灣人有什麼機會?

在大陸的台幹沒有退路,在台灣,卻仍有許多人憧憬著大陸。
他們在問:台灣人還有什麼機會?

過去10幾年來,資訊電子業是台灣最具國際性競爭力的產業,
所以,從事這個產業的台灣人,到大陸工作的機會較多。

許多製造廠剛到大陸設廠時,廠內的各種職務與功能,都需要台幹,
包括廠長、財務、生管、品管、業務、廠務、採購等。
但是,兩、三年後營運穩定之後,
除了業務、廠長、生管等台幹較有競爭力的職務,
或是具有敏感性的財務之外,其他職務通通都可以「當地化」,
除非台灣有新的製造廠移大陸,否則台灣人的機會並不多。
「未來,只有技術能力強的人,才有機會來,」
廣大科技總經理謝煥彩指出。

三希科技集團在廣州保稅區的工廠,目前雖然只有廣大、廣上與廣川三廠,
但是,為了未來還要蓋到12的廠,
所以,目前的70名台幹,全是未來擴廠的種子部隊。
在中山,緯創資通目前雖然只有兩個廠,
但是50名台幹也是為將來擴廠做準備。
「現在還很多人想過來,但是機會已經不多,」
緯創中山廠總經理特助郭五增說。

研發仍是台灣人的長處,一位威盛電子主管指出,
製造廠移大陸,為的是低廉的勞動力,
以這個角度來看,知識、經驗密集度高的IC設計研發還不會移到大陸;
但是,晶圓廠已經開始移大陸,許多系統廠也都在大陸,
一旦大陸形成完整的半導體生態鏈,
那麼,台灣高階的IC設計人才也不得不到大陸。

金融人才難施展

台灣的金融業雖然比大陸開放,或許較有競爭力,
但是受限於中國政府保護本國銀行,
台灣的金融人才,在大陸很難施展。

台灣的證券業與商業銀行,須先取得代表人辦事處執照,才算合法,
能不能營業,還要看中國政府的政策。

「他們政府不開放,你什麼都不能做,」兩手一攤,
日盛嘉富上海代表處首席代表成自龍無奈地說。
這3年來,取得執照的京華、群益、元富、建宏、日盛嘉富、金鼎等10幾家券
商,
派駐在上海的台幹只能「苦蹲」,前途就這樣耗在大陸。
因為不能營業,有的公司名為投資顧問諮詢,私下卻在幫客戶炒股票。

為了等市場開放,元富證券上海首席代表翁基能抱持較正面的態度,
他指揮的研究部門評估大陸市場各產業的景氣,
定期出版研究報告,提供台灣母公司參考。
「台灣的經驗將會在大陸演過一遍,」翁基能樂觀的說。

台灣的商業銀行,處境與金融業類似。
去年,世華銀行與彰化銀行拔得頭籌,取得第一批商業銀行代表人辦事處執照,
目前不能營業,派駐到上海的銀行人員只能蒐集商情與法規,
「我們要協助台商,讓他們不要走冤枉路,」
世華銀行首席代表鍾日迪在空曠的辦公室說。

目前,台商寶成集團投資的華一銀行,是唯一取得營業資格的台資銀行。
近日,台灣的華信銀行取得華一銀行部份股權,
甚至有幾位華信銀行的高階主管辭職,直接到上海的華一銀行上班。

總部在台北的「上海商業儲蓄銀行」,
則是在國民政府遷台前後,在大陸擁有「上海銀行」的股權,
在香港也設立「上海商業銀行」,
因此,可以透過台、港、陸三地的股權關係,
「方便」地為台商提供兩岸通匯服務。


「沒有關係」是最大的問題

投資銀行需要精兵,整個大陸,只需要兩個台幹;
而創投的資金可以幫助中國發展,
所以受到中國政府的青睞,但是背景、
有資金的台灣金融人才畢竟是少數。

「總之一句,台灣金融人才在上海沒機會,」一位台籍金融人員說。
關鍵,就是一對一、當地的關係(local connection)。

「你想看看,大陸人會跟台灣人買股票、借錢,還是跟大陸人?」
一位在上海工作的台籍金融人員問。
台灣的金融人才,遠比不上大陸「海歸派」。
海歸派在美國念MBA,在自由經濟的香港金融業工作過,
與當地人使用同樣的語言,有相同的價值觀。
以往,在上海的匯豐銀行與花旗銀行,
曾借重不少台灣金融人才,
但是,當海歸派愈來愈多,台灣金融人才的機會愈來愈少。

行銷在於創造全新的消費與價值觀念,
台灣的行銷人才有一、二十年的經驗,在大陸很有機會。
強生市場總監許惠琳、易趣網市場暨業務發展部副總裁吳娩綺都是顯例。

保險業,賣的是新的觀念,近似於行銷。
目前,台灣的保險業主管,還能以行銷與推廣保險的經驗,在大陸搶到機會。

大陸金融業一日不開放,派駐到上海的台幹,就必須不斷苦撐,
想回頭,台灣已經沒有「位子」;
繼續等待中國政府開放,又不知道要等到那一天?
金融台幹當初都是菁英與精兵,繼續等下去,競爭力還在嗎?
「可能就留在大陸,開顧問公司吧!」一位證券業代表說。
另一位從台灣的外商銀行派到上海工作的台幹,
決定回台灣工作,前途並不樂觀。

在大陸,台幹就是過河卒子,沒有退路。
諷刺的是,當每一位台幹都被老闆當作商品,
以「產品生命週期」來衡量,
那麼,台幹到底還要不要冒著「快速折舊」的風險,
把青春與前途賭在大陸?



leo-shih 目前離線   回覆時引用此篇文章
按 "讚" 到facebook

舊 2005-08-18, 11:53 PM   #2
coach
註冊車友
 
註冊日期: 2005-07-08
文章: 21
精華: 0
[轉貼]大陸,是台灣人的機會,還是夢魘?

[這篇文章最後由coach在 2005/08/19 02:38am 第 1 次編輯]

只能說此作者的觀點太狹隘了!沒有任何建設性的論點,最後還是只會淪為口水戰,批評誰都會可改善辦法和方案呢?
每個人的存在價值,是靠自己去爭取和創造的,當自己失去競爭力,最先要檢討的是自己,而不是去怪環境,怪別人,再惡劣的環境也是有人會成功,證明了成功跟環境,氣候,政治因素沒有關係,最重要的還是自己.
想說的是,本文作者說的也確有其事,問題是不能因此拿來製造對立與恐慌啊!
因為這些事台灣也經常上演啊!這不過是現實社會當中的競爭與淘汰,不論在哪個國家,哪個社會,哪個地方都會上演的!不是嗎?台灣現在失業率那麼高,留在台灣就一定好嗎?未必吧!
至於大陸是不是台灣的機會,我想大家心知肚明,少些口水自然多些機會!!一昧的批評對事情會有幫助嗎?
要批評可以,請同時提出解決辦法再說吧!
coach 目前離線   回覆時引用此篇文章
舊 2005-08-20, 02:59 PM   #3
stan
正式會員
 
註冊日期: 2004-07-21
文章: 449
精華: 0
贊助: 2006
[轉貼]大陸,是台灣人的機會,還是夢魘?

好像說的就是我 嗚~
stan 目前離線   回覆時引用此篇文章
舊 2005-08-20, 04:32 PM   #4
台南阿杰
正式會員
 
註冊日期: 2005-05-31
住址: 媽媽的肚子裡
文章: 130
精華: 0
[轉貼]大陸,是台灣人的機會,還是夢魘?

說這麼多也沒用,到最後還是口水戰。
想去的還是會去,不去的永遠也不會去
台南阿杰 目前離線   回覆時引用此篇文章
舊 2005-08-21, 01:25 AM   #5
coach
註冊車友
 
註冊日期: 2005-07-08
文章: 21
精華: 0
[轉貼]大陸,是台灣人的機會,還是夢魘?

成功的人找方法;失敗的人找藉口!
~共勉~
coach 目前離線   回覆時引用此篇文章
回覆

書籤


發文規則
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不可以發表回覆
不可以上傳附件
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啟用 BB 代碼
討論區啟用 表情符號
討論區啟用 [IMG] 代碼
討論區禁用 HTML 代碼

討論區跳轉


所有時間均為台北時間。現在的時間是 05:08 PM


台灣賓士零件網 基福汽車 正煇汽車

Powered by vBulletin® 版本 2024
版權所有 ©2000 - 2024,BMWCCT.